编号 | 时间 | 题目 | 讲者 | |
---|---|---|---|---|
1 | 08:00-08:10 |
开幕致辞 |
敖英芳 | |
2 | 08:10-08:20 |
中国关节镜微创外科发展 |
敖英芳 | |
3 | 08:20-08:30 |
软骨损伤修复的思考与策略 |
蒋青 | |
4 | 08:30-08:35 |
非辐照同种异体骨-腱组织在巨大骨缺损前交叉韧带翻修中的应用 |
陈鸿 | |
5 | 08:35-08:40 |
联合前交叉韧带损伤合并髌骨不稳影像预测模型的建立与验证 |
陈杰波 | |
6 | 08:40-08:45 |
前交叉韧带翻修术后临床效果评价 |
李斌 | |
7 | 08:45-08:50 |
关节镜下自体腓骨长肌腱与腘绳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的临床疗效分析 |
陈思 | |
8 | 08:50-08:55 |
骨髓激发联合前交叉韧带内增强技术修复急性前交叉韧带损伤的早期疗效分析 |
陈勇 | |
9 | 08:55-09:00 |
术中透视优化前交叉韧带重建术中股骨骨道定位的效果分析 |
董岩 | |
10 | 09:00-09:05 |
未联合关节外术式的前叉韧带过顶重建 |
胡勇 | |
11 | 09:05-09:10 |
应用于前交叉韧带重建的快速康复途径:病例匹配分析 |
李少博 | |
12 | 09:10-09:15 |
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的失败模式—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 |
王斌 | |
13 | 09:15-09:20 |
Sharpey纤维在腱骨愈合中的作用和影响因素 |
栗国豪 | |
14 | 09:20-09:25 |
关节镜下活结套扎固定治疗ACL止点撕脱性骨折 |
林洪光 | |
15 | 09:25-09:30 |
胫骨近端形态对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同侧二次损伤的危险因素分析 |
刘巍 | |
16 | 09:30-09:35 |
前交叉韧带重建胫骨端固定时不同屈曲角度临床比较 |
陆叶 | |
17 | 09:35-09:40 |
高屈膝后软骨缘顶点辅助制作前交叉韧带股骨骨道对保留功能残端的有效性 |
马勇 | |
18 | 09:40-09:45 |
倒置锚钉双排弹性固定治疗前交叉韧带下止点撕脱骨折的临床疗效观察 |
孟晨阳 | |
19 | 09:45-09:50 |
增强与不增强前交叉韧带重建:对临床结果、移植物成熟和腱骨愈合的影响 |
孟庆阳 | |
20 | 09:50-10:00 |
讨论 |
编号 | 时间 | 题目 | 讲者 | |
---|---|---|---|---|
1 | 10:10-10:20 |
前交叉韧带重建与骨关节炎 |
陈百成 | |
2 | 10:20-10:30 |
ACL重建关键技术—等长重建 |
陈世益 | |
3 | 10:30-10:35 |
可调节椭圆骨道解剖重建前交叉韧带的临床研究:CT评估 |
潘曈 | |
4 | 10:35-10:40 |
前交叉韧带翻修移植物选择:LARS人工韧带与自体骨-髌腱-骨疗效比较 |
彭阳 | |
5 | 10:40-10:45 |
胫骨高位截骨联合前交叉韧带重建术治疗膝骨关节炎的临床疗效观察 |
邵德成 | |
6 | 10:45-10:50 |
前交叉韧带(ACL)重建中使用圆矩形胫骨隧道可以更好地覆盖ACL胫骨止点同时减少对外侧半月板前根的损伤 |
邵嘉艺 | |
7 | 10:50-10:55 |
膝关节内侧骨性关节炎患者前交叉韧带损伤退变危险因素研究及Nomogram图构建 |
沈磊 | |
8 | 10:55-11:00 |
一种新型放射学参数—BT指数:用于量化ACL损伤后静态胫骨前移的多功能工具 |
滕元君 | |
9 | 11:00-11:05 |
关节镜下改良双束修复前交叉韧带 Sherman I型损伤 |
王昌兵 | |
10 | 11:05-11:10 |
自体腘绳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术后再断裂的风险因素分析——5年随访的病例对照研究 |
王成 | |
11 | 11:10-11:15 |
合并高度轴移的前交叉韧带损伤的危险因素及其短期临床疗效的研究 |
王恒 | |
12 | 11:15-11:20 |
关节镜下带线锚钉修复前交叉韧带股骨止点撕裂的疗效分析 |
王洪 | |
13 | 11:20-11:25 |
前交叉韧带部分损伤保残与标准重建术后本体感觉、功能恢复以及重返运动的影响 |
文华伟 | |
14 | 11:25-11:30 |
胫骨平台骨折合并交叉韧带断裂的一期治疗 |
袁鹏 | |
15 | 11:30-11:35 |
越顶重建联合改良 Lemaire 技术治疗轴移试验阳性的前十字韧带损伤 |
向先祥 | |
16 | 11:35-11:40 |
3D打印辅助关节镜技术治疗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的疗效分析 |
任铖真 | |
17 | 11:40-11:45 |
残端“再张力化”前交叉韧带保残重建的临床疗效 |
钟名金 | |
18 | 11:45-11:50 |
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下肢肌肉力量与激活特征 |
石晓明 | |
19 | 11:50-11:55 |
微创减压联合去神经化治疗顽固性髌腱末端病的疗效观察 |
郭旗 | |
20 | 11:55-12:00 |
讨论 |
编号 | 时间 | 题目 | 讲者 | |
---|---|---|---|---|
1 | 15:00-15:10 |
膝关节韧带损伤运动康复处方 |
李彦林 | |
2 | 15:10-15:15 |
前交叉韧带损伤患者合并半月板损伤与胫骨后倾角的相关性研究 |
徐文杰 | |
3 | 15:15-15:20 |
基于机械臂测试系统探讨膝关节人工前叉联合前外侧韧带重建的生物力学 |
应华 | |
4 | 15:20-15:25 |
红花化瘀汤浸泡竹药罐在前交叉韧带损伤行关节镜术后消肿作用的观察 |
张玲 | |
5 | 15:25-15:30 |
膝关节髁间窝入口形态影响前交叉韧带单束重建术的影像学研究 |
张帅 | |
6 | 15:30-15:35 |
机械臂辅助下全内技术前交叉韧带重建术骨道定位方式的临床研究 |
张星火 | |
7 | 15:35-15:40 |
疲劳性前交叉韧带损伤的临床观察 |
郑滨 | |
8 | 15:40-15:45 |
前内缝合桥技术治疗ACL胫骨止点撕脱损伤 |
朱佳旺 | |
9 | 15:45-15:50 |
ACLR联合HTO治疗合并下肢力线异常的膝关节前松弛的早中期疗效分析 |
王同富 | |
10 | 15:50-15:55 |
改良全内前叉重建技术:股骨盲道挤压固定+胫骨侧可调袢 与传统技术的比较 |
周琦 | |
11 | 15:55-16:00 |
关节镜下不同方式修复前交叉韧带损伤的疗效比较 |
刘骞 | |
12 | 16:00-16:05 |
关节镜辅助下一期重建膝关节多发韧带损伤的临床观察 |
陈彪 | |
13 | 16:05-16:10 |
自体半腱肌重建联合瘢痕组织修复慢性髌腱断裂缺损的临床疗效 |
李棋 | |
14 | 16:10-16:15 |
胫侧副韧带应用解剖及损伤后的修复重建 |
刘宁 | |
15 | 16:15-16:20 |
膝关节多韧带损伤重建移植物的选择 |
张磊 | |
16 | 16:20-16:25 |
肌腱附属结构的超声特征变化对早期腱病的诊断价值 |
张浩良 | |
17 | 16:25-16:30 |
讨论 |
编号 | 时间 | 题目 | 讲者 | |
---|---|---|---|---|
1 | 16:30-16:40 |
髌骨脱位全镜下治疗 |
王健全 | |
2 | 16:40-16:50 |
去旋转截骨治疗髌骨脱位 |
高石军 | |
3 | 16:50-16:55 |
膝关节锁定性后脱位的手术治疗及临床疗效分析 |
曾春 | |
4 | 16:55-17:00 |
髌骨脱位患者的骨挫伤表现模式 |
代瑞兰 | |
5 | 17:00-17:05 |
膝关节陈旧性脱位并多发韧带损伤治疗体会 |
黄丽雄 | |
6 | 17:05-17:10 |
Internal Brace增强内侧髌股韧带治疗髌骨脱位 |
李响 | |
7 | 17:10-17:15 |
髌骨轨迹对复发性髌骨脱位患者术后髌股关节软骨损伤的影响 |
李旭 | |
8 | 17:15-17:20 |
关节镜下内侧印足重建外侧延伸松解治疗复发性髌骨脱位疗效研究 |
马易群 | |
9 | 17:20-17:25 |
基于下肢全长CT分析胫骨平台后倾角和胫骨扭转角与复发性髌骨脱位的相关性 |
齐岩松 | |
10 | 17:25-17:30 |
全镜下MPFL重建并半胫骨结节移位治疗低度“J征”成人复发性髌骨脱位 |
谭红略 | |
11 | 17:30-17:35 |
复发性髌骨脱位全镜下内侧髌股韧带重建手术效果的评估 |
王海军 | |
12 | 17:35-17:40 |
成人复发性髌骨脱位术前高度膝关节J形征导致术后内侧髌股韧带移植物残存松弛的分析 |
薛喆 | |
13 | 17:40-17:45 |
单纯内侧髌股韧带重建治疗复发性髌骨脱位的临床疗效及预后因素分析 |
赵之栋 | |
14 | 17:45-17:50 |
1/2腓骨长肌腱 VS半腱肌腱重建MPFL治疗复发性髌骨脱位:临床参数、疗效、并发症、动态平衡、步态的比较 |
宋启春 | |
15 | 17:50-18:00 |
讨论 |